-----------
其實像我在看當代藝術時,很多作品我也是都看不「懂」,
如果你急欲瞭解作者賦予作品的意涵,才能欣賞作品,
那麼當代藝術裡的很多作品,確實會引起觀者這方面的焦慮。
不過,在當代精神裡,觀者自我的感受與觀點才是最重要,
搞不好你的感受與作者寫在作品旁邊的說明牌是南轅北轍呢~
而且有些創作者在大量參考、援引、拼湊理論時,也常有言過其實的現象發生,
所以創作者寫的說的,觀者就算聽了也未必聽得懂~~
我甚至還會懷疑創作者真的理解他的創作嗎~
當代藝術還有所謂「感官不可知論」,就是有的作品就算你經過了,
你還沒發現那是作品~~因為實在跟現實物件沒啥差別,
甚或它真的就是現成物拿來擺...許多行為藝術家的表演行為,
甚至跟一般人也沒啥兩樣,連日常生活活動都被當作藝術來表現,
現在的網路藝術家,還能創造某種平台來集結觀賞者的創作,
擺在上面的作品我們也不知原始的作者是誰,
在這種多重作者產生多重作品的集體創作下,一一考究每個作者意圖,
顯然未必是觀賞的樂趣所在。
而且,有很多作品其實形式類似,但還必須注意它的脈絡,
在1970年的台灣作複合媒材,與在2007年作複合媒材,
創作目的與社會氛圍就有很大的不同。
所以我們也只能多看多閱讀,甚至有機會的話也只能多問藝術家,
或多看他幾件作品來瞭解他的想法,很多時候只單看藝術家的一件作品的形式,
是很難判斷這件作品的藝術價值或內在意義在什麼地方,
若能從他個人創作生涯的脈絡與藝術、社會脈絡一起搭配來看,
會比較準確一點。
最後必須說明的是,觀者在欣賞作品時,應被強調的是觀者自身在閱讀過程中
對作品的創造,而不只是去貼近創作者的意涵而已。
正確的詮釋創作者的意涵,那是藝術史家的工作,還是工作的一部份而已,
創作者對自我作品的理解與詮釋,也無法完整說明他的作品意義,
就像梵谷也未必瞭解他的作品在整個藝術史上擁有的意義,
梵谷無法說出海德格詮釋他作品的存有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